<dl id="k4wy8"><xmp id="k4wy8"></xmp></dl>
<rt id="k4wy8"><acronym id="k4wy8"></acronym></rt>
<li id="k4wy8"><dl id="k4wy8"></dl></li>
  • <abbr id="k4wy8"><source id="k4wy8"></source></abbr>
    <abbr id="k4wy8"></abbr>
    <rt id="k4wy8"><acronym id="k4wy8"></acronym></rt>

    校企合作蘊藏第三方職業教育平臺大市場

    2022-08-01 08:43:00 來源:21財經

    近日,我司職業教育事業部總經理孟楨楠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的專訪。以下為專訪內容:

    職業教育熱度一直不減,近幾個月來,資本市場上職業教育概念公司已出現多輪漲幅。5月1日施行的《職業教育法》提出,國家發揮企業的重要辦學主體作用,推動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,鼓勵企業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。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核心經驗之一,但現實中,職業院校與產業公司的對接存在錯配,表面上,產業公司存在“用工荒”,職業院校畢業生“就業難”,根源在于校企合作培養符合市場需求人才的機制不暢。第三方職業教育平臺應運而生,這種平臺具備開展職業教育的基礎設施、師資、課程研發力量,雙向對接產業公司和學校,讓雙方以最低的成本、最靈活的方式落地專業建設,隨著產業結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。

    中公教育目前正在拓展第三方職業教育平臺業務。近年來,中公教育最主要的公職考證培訓類業務遭遇大幅波動,資本市場表現不佳。中公教育在2021年成立職教事業部,今年2月成立子公司,獨立運營職業教育相關業務,以新的團隊構架進入職教市場。今年5月,上線泛職業提升平臺中公優職。6月,上線企易學堂APP,加速布局企業培訓賽道。

    據介紹,中公教育在湖南、湖北、江蘇、安徽、河南、山西等地與多所本科、大專、中專學校開展了合作。合作模式包括共建數字經濟、融媒體、智能制造、數字文創、人工智能和智能航空等六個方向的產業學院,以及數字化校園、學歷提升、技能拓展等合作,目標是成為職業教育全產業鏈服務商。

    當然,21世紀經濟報道了解到,中公教育的產教融合業務經歷了多年試錯,目前雖然集中發力,但仍處于起步階段。中公教育職業教育事業部總經理孟楨楠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介紹,開展產教融合業務,既是中公教育已有資源的整合,也是中公教育整體戰略的賽道升級。

    校企合作存在痛點

    《21世紀》:中公教育與職業院校開展產教融合的宏觀政策背景是怎樣的?

    孟楨楠:長期以來,接受職業教育的主體是中考、高考排名靠后的學生,職業教育是作為普通學歷教育的兜底而存在。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與成果沒有真正讓人們看到,得不到正面的肯定。這種背景下,職業技能學習得不到強調,產教融合沒有落到實處,企業參與辦學的動力不足。近年來,隨著產業升級,經濟結構調整,各行各業對新技術人才、高素質勞動者的需求越來越緊迫。職業教育是培養多樣化人才、傳承技術技能、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途徑,其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,如今已在全社會達成了共識。所以中公教育不斷擴充職業教育培訓品類,提升職業教育培訓水平。

     (中公教育職業教育事業部總經理孟楨楠 受訪者供圖)

    《21世紀》:我國職業教育長期開展校企合作,目前有哪些模式?

    孟楨楠:校企合作的形式,按照組織程度的從易到難,大概包括實習實訓、訂單班、專業共建、產業學院、聯合辦學等。比如專業共建,企業方會參與從招生、教學到實習、就業的全過程培養。產業學院更深一層,企業成為育人主體,成為資源的直接提供者,集決策、治理和管理于一體。企業要派駐專職的院領導、運營團隊,這種形式更有利于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銜接。聯合辦學則是企業與學校組成命運共同體,需要把行業企業資源、經濟資本、人力資本等結合在一起,例如一些中高職學校資源比較匱乏,有強烈的聯合辦學的訴求,企業方可以向學校輸送完整的人才培養方案,在校企雙方的運營下,可進行人才培養的深度融合。
     

    《21世紀》:傳統的校企之間“一對一”合作存在哪些痛點?

    孟楨楠: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鮮明特征,能夠實現學校與產業公司之間的互利共贏和雙元協同,讓人才培養更好對標產業經濟發展趨勢、社會用工實際需求。但是學校和產業公司之間直接對接,也存在協同不靈活、溝通成本高等痛點。

    在企業端,介入度還遠遠不夠,一些企業只是去學校掛個產教融合基地的牌子,就沒有下文了,沒有實質性開展人才培養工作,或者以批量使用低端勞動力的方式進行招聘,對于學生而言并沒有培養的過程,離產教融合多元主體育人治理格局的高度還相差甚遠。因為辦學的專業性很強,產業公司將產業技術轉換為教育產品,需要體系化的人財物和制度體系。

    在學校端,教育教學適應地方產業結構調整不夠及時、不靈活,因為背后涉及教材、人事架構、專業建設等一系列工作和流程,執行起來困難重重,協議約定難以落實,導致重大事件決策艱難,效率不高,育人成效甚微。

    職業教育辦學是一個復雜的協同機制,不能只是企業做企業的,學校做學校的。所以,有必要在職業院校和產業公司之間引入專業的職業教育平臺,構筑校企教三方合作模式。這個職業教育平臺,要擁有集群式專業研發體系、垂直一體化管理和快速響應體系、多品類就業培訓服務體系、數字化經營理念和完善的基礎設施投入等。

    比如,職業教育平臺能夠解決的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,學校在和產業公司一對一開展校企合作時,很容易出現項目進展不力的“爛尾”現象,職業教育平臺向學校提供的則是一條產業鏈,學校對接的是一個企業集群,足夠支撐學校去做人才培養方案改革。此外,有的學校與本地企業合作很順暢,但缺少例如珠三角、長三角等主要就業目的地的企業資源,這個時候職業教育平臺就可以解決這個痛點。

    同時服務學校企業

    《21世紀》:在校企教合作模式中,產業公司對職業教育平臺的需求主要有哪些?

    孟楨楠:產業公司不僅自己有很大的用人需求,例如騰訊、京東這樣的大型企業,甚至會開辦商學院為上下游企業的人力資源提供服務。職業教育平臺可以幫助產業公司,將人力資源解決方案前置到合作院校,幫產業集群培養人才。產業公司和職業教育平臺可以合作研發,科研成果又轉化為教育資源。比如中公教育與騰訊進行戰略合作,中公教育引進騰訊的產品體系做二次研發,把產業產品轉化為教育用品。幫助產業公司精準培養復合型人才,大幅度降低人才培養成本,同時響應速度也實現了大幅度提高。
     

    《21世紀》:在校企教合作模式中,職業院校對職業教育平臺的需求又有哪些?

    孟楨楠: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種綜合性的全產業鏈解決方案,職業院校目前各自所處的階段有所不同,可以充分利用職業教育平臺的資源,提升職業院校的專業辦學實力和差異化的辦學特色,利用平臺的課程體系、管理體系、產業集群體系、就業體系等方面的資源,幫助院校建設兼具教學、生產、研究、創新創業功能于一體的產學研場所,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,形成“專業共建、人才共育、師資共培、就業共但”的協同育人機制。

    共同經營做增量市場

    《21世紀》:中公教育在用戶印象中是以公務員考試等To C的培訓業務為主,為何要做To B的產教融合業務?

    孟楨楠:中公教育實際上是一家多品類職業教育品牌,主營業務包括招錄考試類、學歷提升類和職業技能類等三大板塊。中公教育早在2017年就開展了To B的產教融合業務,起初是設立在IT事業部進行業務開展,近些年由于眾多合作院校產教融合需求的升級,產業集群結構升級等諸多因素,中公教育產教融合業務在IT及泛IT領域深度沉淀后,形成了一套集教學、產業資源、數字化管理、就業監控一體化的“1+1+N”產教融合模式,大幅度提高合作院校產教融合的深度,同時對于現有業務的開展也有積極促進作用。
     

    《21世紀》:成立產教融合業務的職業教育事業部,對整合中公教育集團帶來了哪些變化?

    孟楨楠:成立職業教育事業部與其說給集團帶來變化,倒不如說是集團階段性升級的成果。中公教育各事業部自發地都在做賽道升級,不論是數字化工具,還是管理模式、產品體系,我們希望把對職業教育的思考換一種形式提供給學生。
     

    《21世紀》:各個事業部都來開拓職業院校的業務嗎?

    孟楨楠:公司會統一一個出口,以前To C的事業部也會設計To B的產品體系,現在每一個事業部都在進行賽道升級,它的產品里面就同時包含To C、To B甚至To G的產品。比如建工業務線以前主要面向C端學員做資格證考試培訓,賽道升級后會向職業院校提供完整的職業資格類、學歷提升類、數字化升級等綜合性解決方案。

    產教融合業務給傳統To C業務開拓了低成本獲客渠道,To C業務也豐富了產教融合業務,比如很多院校提出,希望把非學歷項目,例如學歷提升、公職考試等培訓引入學校,做成定向班,為學生提供有品質有保障的學習科目。
     

    《21世紀》:中公教育與各職業院校開展產教融合,怎樣搭建商業模式?

    孟楨楠:我們的原則是和合作伙伴共同經營,做增量市場。將企業的生產資源、學校的教研資源、行業的信息資源融為一體,建立“一園多院”的商業模式,將專業辦到產業園區,集學歷教育,員工培訓、技術研發、社會服務等功能于一體,有業內人士將這種商業模式定義為“共享企業大學”模式。從企業發展角度,此模式有利于為企業培養極高匹配度的技術技能人才,有利于技術開發和科研成果轉化。從人才培養角度,學??梢猿浞掷迷O置在企業的教學資源,獲得高效便捷的課堂實踐,頂崗實習和就業機會,更有效培養學生職業能力,實現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的真正實踐。

    比如,成都高新區落地了網易成都數字產業基地,這個基地占地95畝,建筑面積約11萬平方米,聚集了工業互聯網、新一代信息技術、人工智能、文化傳媒等企業,這些企業有很強的用工需求,中公教育參與其中,雙向對接校企,讓專業對口的學生從大一到大四階段性地參與企業實踐。

    對于學校來說,需要向職業教育平臺采購產業師資、培養體系、實訓設施設備和專業課程資源;對于企業來說,需求向職業教育平臺采購人才培養體系,學校內的生產實訓場景,將產能釋放到教育場景中,為企業直接搭建生產場景。